信息如阴阳有对称两面
能不能静一静聆听多一点的声音
这个社会的疯狂,是全社会只选择了一种声音
这种狂热,这种崇拜,这种迷信
让我感到害怕。
信息如阴阳有对称两面
能不能静一静聆听多一点的声音
这个社会的疯狂,是全社会只选择了一种声音
这种狂热,这种崇拜,这种迷信
让我感到害怕。
就是在沉默中堕落的。
这一年的日记断断续续。
看的书也少了。
终于日记本也不知所踪,不开心。
本项目位于江苏无锡市一栋办公建筑的半下沉广场之中,空间用建筑设计的手法,将自然景观融入于室内作品之中。希望作品能呈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运用构成、穿插、扭曲的设计手段来达到功能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由此也达到了从分子到细胞再到生命的概念阐述。(详见文本图)
这是我去年的一个设计,项目位于太原市市中心。作为一个概念方案,委托方并没有给出特别多的要求——两个字:“地标”。
两年前我有幸去过一次太原,对太原中轴线上东西贯穿正在施工整修的迎泽大街印象颇深——然而却是负面印象:这就像贯穿太原的一道伤疤——将城市的问题暴露无遗的同时让城市陷入了一种蛮横僵死的状态,霸道,蛮横,同时缺乏生气。整个城市似乎自负得让让在其中人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对于此次设计,我希望能让设计在成为地标的同时,也能让城市里的人们感受到生活其中婉约,灵动,充满生机的趣味。受限于功能与周边地块要求,设计为双塔建筑。在裙房商业部分,设计中我希望能做到流线无中心,建筑无中心,商业无中心。不仅丰富了建筑景观,趣味了人的行走流线,也均化提升了建筑内各处的商业价值。
《狐之森》——自然、而单纯的低面作品。
由Sketchup绘制
我在此次设计中希望突破传统公寓走廊单间制对居民交往需求的局限,考虑到这是一栋密集型公寓楼,全民一家亲的想法显然不切实际。故退而求其次,我将建筑划分为N个小集群(人们总是偏爱小团体),并给这种小集群提供了独立阳台以外出挑的“狭窄”空间(事实上有两米多宽并不局促)。人们于阳台浇花、晾衣、欣赏远景的时候总是会碰见熟悉的邻居,而接下来的友谊就似乎是顺理成章了吧!
厦航公寓独立做的第一轮方案。
事实上,阶梯式造型公寓在地球上已不罕见。我这次设计也绝不是追求造型上的标新立异。
这是一次模块化的理论尝试。传统建筑由地基,结构,墙体,材质等构成,往往形成之后几十年不能变化。
而群山公寓并非如此:它不变的只有:地基及三层以下裙房。裙房之上的中廊和每套公寓都是类似于“乐高(LEGO)”积木的模块化组件。每个组件有相同的铰接结构,便于安装。同时采用新型轻质建筑材料,保证建筑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为保证结构强度,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采用永久性的框筒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两两为框将中间的公寓模块镶嵌。
文案比较做作,如下:
Low-Poly风格的尝试。
尝试着带有“批判性思维”阅读一部著作是不可能的(或是不严谨的)。
因为如果不在假定著作作者所言都是真理的前提之下,我们就无法完全正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志。那还如何谈论“理性的批判”?
而矛盾之处在于:对于浅薄的主体而言,在上述假定之下阅读完一部著作,最后只是增加了伟人的一个崇拜者,更莫再提“理性的批判”了!
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大叔的言辞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哈哈!
怎么安静的下来
如此嘈杂的社会,如此喧嚣的生活
这儿连细如牛丝的春雨都是沸腾,沸腾!
何时才能回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王维
这一种新陈代谢往往让世界变得既讽刺又美好。行走在路上,仿佛你不是行在路上,而是沿着历史的车辙…
不知何时起喜欢走路甚于坐车,或许是车窗无法给予我于路上能看到的故事的原因吧。每日几乎能游荡20KM的我,在小巷里,在马路边,在天桥上,似乎都隐隐感觉到厦门这条城市巨鲸在游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心脏剧烈的抖动!让我一直困惑的是这到底是一种撕裂的疼痛还是伤口愈合的瘙痒?而我,希望能用我浅薄的视角记录下此间的一点故事。